一、勁
從下手工夫的目標來說,進入推手的修練,首先要學習的是對於「勁」的認識與了解,其次是逐步去掌握「勁」,進而運用「勁」。王宗岳的〈太極拳論〉所言: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,由懂勁而階級神明」,就明白地指出,經由不斷的演練,才能逐漸認識了解什麼是勁;了解什麼是勁,才可能逐步進階到出神入化的境界,也才可能「因敵變化示神奇」。
然而什麼是勁?雖然可依據的傳統文獻中,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解釋和說明。但是如果從現代物理及運動力學的觀點來看,勁應該是指力道的大小和運動的軌跡。
二、聽勁
學習推手,因為是雙人對練,所以勁也分成:「自己的勁」和「對方的勁」。在自身部分,要逐步釐清形成各種力道的物理根源,如何去形成自己身體的結構,了解各種力道的不同,以及如何產生這些力道,和力道運動的軌跡方向與速度、大小,進一步學習力道運用的時機。在對待部分,則要練習去「聽」對方的力道,包括力道的來源、種類、方向、大小、速度等,而後是轉化、借力等。
三、中線
所有的勁,必須透過身體來展現,因此身體要保持一定的結構,這個結構,如本文前面已經提過,必須從築基功操和套拳中求得。當身體的結構形成時,全身鬆淨,重量完全落在腳跟。身體質量中心,應位於會陰穴與百匯穴的連線上,一般稱之為「中線」。中線因為是身體質量中心所在,也成為攻防之間的重點所在。
四、手揮琵琶
推手中,手揮琵琶式是兼具防守、取勢與搭手的式子。手揮琵琶通常在築基功操時,會被選出來做單獨定式的練習。當進入平立步站穩後,重心側到一腳,雙手由丹田前方往上提至胸前,再出手成手揮琵琶。雙手的行進的軌跡,就是求「防手」,希望能在第一時間,先守住自己的中線。能守住中線,在對待上,基本的第一步已經保護住自己了。所謂的「取勢」,就是取得有利於自己的情勢,這必須靠靈敏快速的反應,在守住自己的中線後,進一步取對手的中線。因此,手揮琵琶一出手,兩手中指尖就是朝著對手中線的方向伸出。如果雙方的反應都很靈敏,同時取住對方的中線,那麼雙方前臂中點就會接觸,這是基本的「搭手」。搭上手的瞬間,無論雙方如何勢均力敵,總有一方會取得較優勢的地位。佔在優勢的一方,自然主動「沾」上去成「按」勢;反之,就是被動「隨」之成「掤」勢。搭手須輕巧,勁道無過與不及,否則若是高手過招,勝負已定。
五、化
搭上手後,雙方開始練聽勁。主動的一方,透過搭手接觸的點,往前揉胯,「連」而不斷地將自己的勁往對手中線送,並尋找機會,伺機攻擊;被動的一方,則「隨」對手的勁向後揉胯,並試著將對手的勁引偏離自己的中線,這就是「化」,也就是所謂的「引勁落空」。
「化」必須依賴腰胯。要想將對手的勁引偏離自己的中線,基本上須依靠揉胯和轉腰。是否能夠化開對手的勁,端視雙方聽勁的靈敏度。主動的一方,若聽勁能力不夠靈敏,被對手化開而不自知,則對手「引勁落空合即出」,主動的一方就可能被「採」、被「咧」。反之,被動的一方若聽勁能力不夠靈敏,自己的中線始終被封住無法化開,恐怕只有被「擠」、「按」出的命運。從中就可以初步體會 王太 老 師子和 先生所說:「太極拳是知覺的運動,沒有知覺,就不是太極拳」這句話的奧妙了。
五、熟
同門之間最初練習推手,由於要先求身體四肢軌跡運行的空間位置的熟悉,因此雙方必須要配合,給適當的勁讓對手轉化。待熟練軌跡,「熟能生巧」之後,再求變化。而想要達到「熟能生巧」的境界,也沒有任何僥倖,只有依照規矩法度,不斷反覆練習,久而久之,讓習慣成自然。
留言列表